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南昌新闻 >

铁路世家的铁路情缘

时间:2019-09-24 06:59 浏览:

    在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公司南昌客运段直达车队有这样一对姐妹花,她们同是值乘南昌至北京西方向的列车长,姐姐叫曾丽华,妹妹叫曾颖。在她们的家庭里,从爷爷到爸爸再到她们,三代十口人全部都在铁路上工作,姐妹俩是货真价实的“铁三代”。从小,她们听爷爷奶奶聊20世纪50年代的铁路,听父母、叔叔和姑姑们聊20世纪70年代的铁路,如今姐妹俩自己也参与其中,在列车服务岗位上一干就是22年。这一家三代人在不同的铁路岗位上传承着铁路精神,见证了铁路的发展变化。

    文/图 杨铭鸣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章娜

妹曾颖(右一)与旅客交流

姐姐曾丽华为小旅客服务

    ●桥工段的爷爷徒步巡线 干了一辈子

    姐妹俩的爷爷叫曾还保,1951年参加工作,今年已88岁。他与哥哥曾还全,曾分别为九江桥工段永修领工区工长和领工员。老人在工务段干了一辈子,从普通工人到领工区的工长,他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铁路建设事业。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年代,再苦的工作都从没有人喊累。当时进铁路工作也要经过层层考试选拔,曾还保从80人的考试中脱颖而出,是录取20人中的一员,成为一名铁路巡道工。

    20世纪50年代的铁轨都是枕木头,当时物资特别紧缺,整个江西就两个地方生产石头,养路工会把在路上捡到的石头收集起来,用于固定、维修铁轨。由于巡道工作都是在外面的线路上,遇到下雨没有雨衣,大家就穿着厚重的蓑衣进行巡视作业;夏天巡视线路时,由于天热,挂在树上的饭盒里经常会有蚂蚁爬进去,干活累了饿了也顾不上挑拣,就直接吃了。在那时,没有先进的通信设备,为了保证线路安全,除了维修保养,每天要不间断地对铁路线路进行巡视,交通工具就是一双脚。看着儿子、女儿和孙女们在新时代的铁路上工作,老人经常告诉他们要知足常乐。

    退休后,老人对铁路的感情依然深厚。每天看电视、听新闻,他都格外关注与铁路有关的信息;每当聊天时,他总是为自己曾是一名铁路工人而自豪。

    ●父亲亲历铁路维修从体力活迈向机械化

    姐妹俩的爸爸曾祥财子承父业,1971年参加工作,今年63岁,曾为九江桥工段永修领工区工人。曾祥财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继续从事线路维修工作。20世纪70年代,曾祥财的工作主要是对桥梁进行维修养护。

    那时,列车时速还是60公里,铁路设备较陈旧,钢轨最早是37钢轨,然后慢慢更换为50钢轨。到了20世纪80年代,钢轨再次升级为60钢轨,工作性质也逐渐从体力活向机械化迈进。曾祥财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使用的都是老旧的大头镐、人力扳手,后来有了比较轻量型的小型养路机械,从小在铁路边成长的他,再也听不到车轮与钢轨撞击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如今铁路已实现电气化无缝线路和无砟轨道,曾祥财感叹发展太快。

    ●“铁三代”列车长姐妹花服务进京列车已达22年

    如今,爷爷和父亲已经退休,姐妹俩于1997年6月和9月应聘到南昌客运段工作,她们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22年来,在进京列车上传承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一代又一代的“铁路情”继续在她俩的手中延续和发扬。姐妹俩从小在铁路边长大,小时候父亲在永修沿线工区工作,平时铁路上换下的废旧弹条、道钉等废弃的零件成了她俩童年的玩具。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她们对铁路工作更加熟悉和亲切,在心底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2013年1月13日,姐姐曾丽华值乘的Z66次列车上来了一名特殊的小旅客——吉安3岁烧伤女童芯怡要赴京治疗。接到这个任务,她提前准备了一次性无菌铺垫,把鲜花放在车厢坐板上,将女童乘坐的软卧车厢布置得如同“儿童乐园”般温馨。为了缓解途中女童焦躁的情绪,曾丽华特意安排了经过红十字救护培训的列车员和她一起一路轮班照顾女童。1449公里的旅途,11小时49分钟的陪伴,当列车到达北京西站时,曾丽华将女童抱出车厢,送上了早已等在站台的救护担架。

    同年2月3日,分别值乘Z66次和Z68次进京列车的姐妹俩,同一天抵达北京,约好一起到空军总医院看望女童芯怡,在除夕前为芯怡一家送上了新年祝福。经过一年的治疗,2014年春节前夕,芯怡的父亲联系到了曾丽华和曾颖两姐妹。在她们的帮助下,康复过程中的芯怡被一路护送返回吉安家中。

    同为进京列车列车长的姐妹俩,22年如一日地继承父辈们的优良传统,把铁路世家的奉献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