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南昌新闻 >

盛开在撒哈拉沙漠的腊梅

时间:2019-08-16 02:30 浏览:

    本报记者 钟端浪 实习生 龚子樱

    “您好,我是余腊梅。不好意思,我刚从手术间出来……”8月6日,通过微信视频,记者与正在突尼斯援外医疗工作的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余腊梅取得联系。镜头里,余腊梅身上带着血迹的手术服还未来得及换下。

    余腊梅是“国家卫健委联合国基金会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网络建设项目”江西地区主要联络人,是江西省首个“胎儿医学门诊”“双胎门诊”“胎儿医学多学科会诊组”的发起者与参与成员之一。

    压力再大,也要自己扛

    2018年11月,余腊梅主动申请加入江西省第23批援突尼斯医疗队,开始了她的援非之旅。她所在的突尼斯梅德宁大区气候条件恶劣,高温干燥,常年风沙,饮用水无法保证,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面对困难和挑战,余腊梅迅速调整心态,适应陌生环境。

    梅德宁大区是典型的缺医少药地区,医疗基础设施薄弱,但年分娩量却近5000人次。

    由于当地没有妇产科医生,余腊梅和我省另外一名援突尼斯医生承担起所有妇产科、门急诊、产房、手术等工作。每周工作87个小时,“两班倒”成为常态。

    今年5月,高强度工作下,与余腊梅搭班的医生病倒了,妇产科所有医疗工作都落在余腊梅肩上。队长问她能否坚持,余腊梅指了指胸口的五星红旗,笑着说:“穿上这套白大褂就代表着国家,遇到困难时,只要想到这面国旗,我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最终,余腊梅独挑重梁,一个人坚持了三周。

    余腊梅在援非日记中写到:“随时待命的状态、突如其来的手术、没日没夜的作息……但我始终清醒地意识到,压力再大,只能自己扛;前路再荆棘,只能自己负重前行……因为我是一个中国援外医生!”

    创新技术解难题

    剖宫产难治性产后出血,一直是梅德宁大区医院的一个医疗难题。

    工作期间,余腊梅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创新剖宫产手术缝合技术,有效提升了高危孕产妇的救治水平。

    今年6月的一天,凌晨4点,梅德宁医院来了一位足月双胎妊娠的孕妇,急性心衰严重,呼吸困难,又伴有重度贫血,生命体征极不稳定,随时可能出现心搏骤停、呼吸衰竭。连续工作了20个小时、已经做了8台手术的余腊梅,强撑着疲惫的身躯,咬牙坚持上手术台,麻醉完成3分钟后就迅速实施剖宫产手术。由于产妇子宫收缩乏力,出血较多,余腊梅当机立断,采用自己所创的剖宫产手术缝合技术,为产妇做了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和子宫背带捆绑缝合,手术非常成功,龙凤胎宝宝平安诞生,术后孕妇生命体征渐趋稳定。

    产后,产妇一家为感谢余腊梅,给刚出生的女儿取名为“Lamia”——“腊梅”的谐音,这在阿拉伯语中代表美好。当地的医务人员对余腊梅竖起了大拇指“Dr Lamei,了不起!”

    据悉,此次手术,在当地开创了捆绑缝合技术在剖宫产术难治性产后出血中应用的先河。

    留下一支精兵队伍

    余腊梅与当地医务人员并肩工作期间,发现当地所有的新生儿出生之后,助产士常规做法是吸痰和倒提新生儿双脚、拍打背部刺激,这对于胎粪吸入、重度窒息的新生儿是极不合适的,甚至可能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

    对此,余腊梅产生了“精准援非”的想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工作中,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悉心向当地护士传授查房经验,开展病案讨论\培训授课,以及普及最新医学知识。她还利用休息时间,手绘解剖图,向护士传授基本临床知识和操作技巧。在她的带领下,梅德宁医院的助产士们学会了怎样正确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怎样读懂胎心监护报告这些最实用的技巧。

    从“输血式”援非向“造血式”援非转变,余腊梅的有益探索,给突尼斯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精兵队伍。

    …………

    余腊梅参加援外工作至今(截至8月5日),接诊孕产妇1869人次,完成手术651台,这是她在国内同期工作量的2至3倍。她对待困难从不退缩,对待生命不离不弃,就像一朵盛开在撒哈拉沙漠的腊梅,怀着参天的梦想,在广袤无垠的非洲大陆上绽放不一样的绚烂色彩。

    结束视频采访时,记者依稀听见有人喊余腊梅接诊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