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江西新闻 >

易撞衫的皇家定制

时间:2019-01-07 02:32 浏览:

 中国江西网讯 第二代明益庄王朱厚烨及继妃万氏合葬墓出土时,一件细如发丝的金丝嵌着各色宝石的累丝小金冠和几套工艺复杂的阁楼金簪让江西省考古人员大吃一惊。那么,这些美得窒息的金头面究竟是何人打造?  

明益宣王万妃佩戴的镶宝石金冠

 

明益端王彭妃佩戴的累丝金凤簪

 

明益宣王孙妃使用的玉簪

 

明益宣王朱翊鈏继妃孙氏佩戴的头面镶宝石“王母驾鸾金挑心”首饰

    小金冠簪柄上的秘密

    至昨日,已经历时4个月的《饰代风华——江西省博物馆藏明代王妃首饰精品展》现场,依然是络绎不绝。江西省博物馆展出的128件(套)明代王妃首饰,在灯光下璀璨异常,精美绝伦。

    这些精致的首饰,正在细说大明王朝在江西分封三大藩王的过往故事:南城洪门益王的奢华享受,南昌宁王的祸起萧墙,九江淮王的朱门紧闭。

    1958年,第二代明益庄王朱厚烨及继妃万氏合葬墓出土时,一件细如发丝的金丝嵌着各色宝石的累丝小金冠,以及一对工艺复杂的阁楼金簪让江西省考古人员大吃一惊。这一惊,让远在北京的专家也露出诧异的表情,这两件女性头面可与北京定陵出土的头面媲美。

    阁楼金簪是用金片、金丝制成繁复的层层高阁,外绕树木,内设神殿,殿内仙鹿闲游白鹤展翅,不及米粒大的仙人或站或倚。同样精工的累丝小金冠,除了宝石点缀,而且还插有两支固定在发髻上的金簪,堪称神作。

    那么,这些美得窒息的金头面究竟是何人打造?

    小金冠簪柄上压印的“银作局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月造金五钱”字样,揭开了迷雾。

    婆媳俩拥有同批同款首饰

    《明史·职官三》记载,银作局,负责人是一名掌印太监,他的一项具体工作就是为皇室成员管理金银器饰的打造。江西省博物馆研究院研究员陈建平很肯定地说,小金冠簪柄上压印的“银作局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月造金五钱”字样,可以断定累丝小金冠、阁楼式金簪等藩王室金银珠宝器物,均出自内府银作局。

    沿袭元代的匠籍制度,明代把人户分为民、军、匠三等,手工业者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明朝役法规定,匠户实行轮班为国家服役。在这种匠役制下,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聚集在内府银作局。于是,银作局作为宫廷机构,代表着明王朝的最高制作水准。

    明代藩王过着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在朝廷“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藩封政策下,他们所使用的金玉珠宝首饰,大多来自内府银作局的定制。

    研究员陈建平说,明朝等级制度物化,形成了严格的冠服制度。而银作局作为金银器饰的制作机构,必须严格按照礼典和册封成批制作,再由皇帝赏赐给相应级别的皇室成员或重臣功臣。

    因此,在如此严格的冠服制度以及藩王世袭制下,明代王藩王妃首饰“撞衫”事件时有发生。南城第一代益王益端王朱祐槟的王妃彭氏棺内出土的一对外观华美大方、长达22.5厘米的累丝金凤簪与其儿媳,益庄王朱厚烨万妃所拥有的金凤钗一模一样,并且金凤簪簪脚上都刻有“银作局永乐贰拾贰年拾月内成造玖成色金贰两外焊贰分”的楷书体小字。

    有趣的是,彭妃在明弘治七年(1494年)被封为益王妃,彭妃的儿媳妇万妃则是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被封王妃;可这对由宫廷专制的同款金凤簪的制作日期,却还是在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想当年青春少艾的彭妃第一次戴上这对金凤簪的时候,这簪子就已有“70岁”,而等到彭妃媳妇万妃册封戴上另一对同款金凤簪时,这对簪子更是件已经制出123年的老古董了。

    王府内还有一支专业队伍

    明朝江西,先后有23位藩王,可见开支巨大。陈建平认为,银作局肯定无法满足王室宗亲对于金银器件的巨大需求。

    果然,在益王墓中,部分金器上竟铸有一行奇怪的字样:“益国内典宝所”。在一些铜器上,也铸有“益国主命内典宝所”以及“典服所”等字样。这是否又揭开了另外一个秘密:王府里的金银器物,还有另外的机构或者部门在用心服务?

    对于这个疑问,陈建平很肯定地说:“当时益王府内确实有一支专业工匠队伍。管理这支队伍的,正是藩王典宝所。”

    如果说内府银作局的宫廷珍器代表着皇亲贵胄的尊贵身份,藩王典宝所制作的器物则更能体现个体的审美情趣。明中后期国力日下、宗室日繁,藩王妃头面首饰重量大大缩水,益庄王元妃王氏、益宣王元妃李氏所用的金凤簪由150克缩为54克左右,同时工艺水平也下降,此时的凤簪用金片制成,省料省工。为此,有藩王自掏腰包,提高“待遇”。益宣王孙妃所用的衔珠金凤簪1对,虽然也是由金片捶、焊接而成,但连珠重170克,大大豪过益庄王元妃王氏和益宣王元妃李氏。簪脚内款上的“益国内宝所成造”,表明此簪可能是孙妃册封为继妃时,由益宣王“自掏腰包”打造。

    以目前出土的藩王妃头面首饰来看,出自中央银作局和来自地方典宝所的饰品其实并没有太大分别。就拿“撞衫”的累丝金凤簪和出自典宝所的益宣王孙妃衔珠金凤簪来说,两地的匠人手艺并没有太大差别;典宝所匠人为藩王、藩王妃能够提供的,恐怕更多的是来自王爷和王妃的奇思妙想。王室贵人的喜好,决定了王府典宝所匠人的作业流程和作品。一般而言,藩王妃所拥有的金银首饰,除中央朝廷按例赏赐外,大都是自己命人在府内制造的。

    簪头“飞”出金鸾凤

    与宋、元两朝相比,技术、材料的丰富使得明代金银首饰类型和样式显著增多。在名称上有了细致的分别,大大小小的簪钗,按照插戴位置的不同,或纹饰、式样、长短的不同,而各有名称。由于髻(金丝发罩)的出现,这些簪钗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组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副头面。

    江西省博物馆研究人员细致研究史料以及出土文物后,大致还原了明益宣王朱翊鈏继妃孙妃王母驾鸾髻头面。头面共包括镶宝石王母驾鸾金挑心、镶宝嵌玉八仙金钿、镶宝石双龙捧“福寿”掩鬓、镶宝石龙首形金簪、镶宝石凤首形金簪等。

    挑心是明代妇女整副头面中最重要的部分。王母驾鸾髻头面上的这件金挑心簪头是一只鸾凤,昂首挺胸,呈展翅飞翔状。翅、背、尾部均焊有花托,其上镶嵌红蓝宝石。鸾尾上饰一尊王母坐像,头戴花冠、背有宝光,身披云肩、广袖长裙,双手捧持一支莲花,神态慈和安详,给人以撩起帷幕显富贵的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