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南昌新闻 >

在舞台上重温那段历史

时间:2020-05-31 01:30 浏览:

  □ 万芸芸

  5月22日下午,南昌市子固路136号,这个安静了几个月的话剧小院,又开始热闹起来。经过四十多天的紧张排练,江西省话剧团打造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话剧《支部建在连上》在此进行第二次联排。

  话剧《支部建在连上》讲述的是秋收起义部队攻打浏阳失败之后,从1927年9月文家市转兵到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那一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全剧围绕建设新型人民军队这个主题,通过“三湾改编”“水口建党”“茨坪立足”等历史事件,艺术地再现了毛泽东同志早期建党建军的伟大创造。

  起光,为了不容忘却的历史

  剧场内十分安静,随着导演傅勇凡一句“起光”,扮演毛泽东的青年演员白文显走入舞台中央,他的吟诵慷慨激越、气势磅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为我省省属文艺院团2020年的开局大作,话剧《支部建在连上》被业界寄予厚望。除了导演傅勇凡,编剧唐栋、蒲逊组成的话剧“梦之队”,省话剧团老中青演员三代同台,及其他工作人员共80余人全情投入创作。

  为什么要推出这部剧?主创们的回答高度一致——“这部剧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那段历史中,有许多伟大的创举。‘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水口建党’时,毛泽东为新发展的6名党员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把党支部建在连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先河……现在有些人或许不了解这些,而这部剧可以让人们重温这段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思想和创举。”

  “我很荣幸能够扮演毛主席。我爷爷是一位军人,我打小喜欢看他的书,其中就有许多毛主席的著作。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我重读了那些著作,发现那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值得我们不断学习,而每次学习都能收获新知识。”

  傅勇凡和白文显的讲述是真挚的。2020年4月13日,简朴的开排仪式结束后,他们和其他演职人员一起前往井冈山,探寻红色足迹。来到革命先烈们曾经战斗的红土地,展馆里那些见证牺牲与创造的文物,把主创们带回了那段历史。他们对这部剧,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心怀坚定信念,《支部建在连上》的顺利创排,还得益于一份信任和默契——

  1984年,南昌崽俚傅勇凡从江西艺术职业学院话剧班毕业,考入原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剧团担任演员。三十多年来,他演而优则导,不断超越自我,在舞台上探索用中国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执导了近百部作品。

  “我一直有个情结,那就是回到家乡,为自己演过群众、跑过龙套的省话剧团创作一台剧目。”2017年,傅勇凡回到家乡,担任话剧《遥远的乡土》的导演。这部话剧精粹赣鄱大地的风土人情,绵延温暖的家国情怀,质地细腻打动人心,收获了热烈口碑。不仅走进了北大、清华,还创造了本土剧目连演几十场仍一票难求的票房奇迹。

  3年过去了,傅勇凡再次回归,执导《支部建在连上》。“我很多老同学在这里,和演员们也熟悉,排戏的过程十分默契。”

  因了大家的全力以赴,话剧《支部建在连上》从4月13日正式开排到第二次联排,仅用了四十多天,就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并赢得了在场观看的专家及观众的肯定。

  “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就是主旋律”

  艺无止境,追求品质,是每一个戏剧人的执着。

  联排结束后,演员们自觉地在舞台上坐成三四排,有几个在演出中出现小失误的年轻演员则抿紧了双唇,紧张地向台下偷瞄。

  “你们直勾勾地看着我,我还是看天上吧。”傅勇凡的一句玩笑,打破了笼罩全场的紧张氛围。

  队伍是年轻的,导演是儒雅又风趣的,排戏的氛围是轻松的,但要求却是极其严苛的。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傅勇凡一直在给大家说戏,从演员表演讲到音响效果,从道具补漏讲到场面调度,思想碰撞的火花总在闪烁。讲到重要处,傅勇凡会走到人群中间做示范。年轻的演员们有的像乖学生、用笔记下,有的眨巴着眼睛、心里默记,还有的直接“照葫芦画瓢”,跟着练起来。

  大家所有的努力和精进,都是为了让形象更加生动、让剧作更加“接地气”,让观众爱看,感受主旋律的独特魅力。而无疑,傅勇凡对主旋律创作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心得,其《天籁》《红帆》《共产党宣言》等代表作,都是弘扬主旋律的精品佳作。

  “从观众的视角来看待舞台作品,他们有什么感受,他们怎么看待舞台上的表演?故事能不能让观众易接受,甚至打动、感染他们?这是我创作过程中最关注的。”

  从观众出发,是一部剧作保有生命力的前提。而《支部建在连上》在讲述红色历史、塑造典型人物时,没有简单地灌输、图解。“将伟人置于鲜活的场景之中塑造成看得见、摸得着、碰得到的人物,而不是把他悬浮地架在空中,高不可攀。”

  白文显在扮演毛泽东时,“首先从‘人’的角度出发,挖掘真实的人性,塑造真实的人物。我会去揣摩他的思想,在革命低潮时期,他是怎么做出这些决定的。其实,他也在摸索,但是他成功了。”

  当作品的“心里”装了观众,它就自然能够走近观众,为观众所接受。于是,当舞台上毛泽东听到袁文才说井冈山的老百姓给部队送来了几头肥猪,毛泽东开心地说“我有一年没吃到红烧肉了”,台下的观众会心地笑了;当舞台上毛泽东踏进刘长安家的稻田,弯腰熟练地割起稻子,观众感受到了生活的味道……

  在傅勇凡看来,作品的艺术性来自生活提炼,而过去的一些文艺创作,直白地喊口号、贴标签,尤其是塑造典型人物时,“高大全”的主人公让剧作失去了艺术性,引发观众的反感,也让一些人对主旋律产生了误解。“其实,并不应该对立起来,作品在歌颂英雄的同时,还应该把重点放在歌颂人民上。”“表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就是主旋律,我们讲好他们的故事,这才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真正的主旋律,同时也回归到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每部作品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要努力超越上一部,这是傅勇凡的艺术追求。讲好红色故事,提高艺术品质,挖掘思想深度,锻炼业务技能,这是话剧《支部建在连上》每位演员的艺术追求。而待剧场重开之时,我们一起走进子固路136号小院,感受话剧的美好,读懂他们的付出,接受精神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