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南昌新闻 >

简朴隽永的年味只能复刻无法回去

时间:2020-01-28 00:25 浏览:

    剩菜加新菜,新菜没吃完又变成了剩菜,就这样吃完几盏,又添几碗,不知不觉就到了元宵,这年就算要过完了。虽然老话是说不出正月都在过年,但以前过年基本到元宵就算结束。当然现在好像一过年初三,很多人就开始离开家返程了,商店啊餐馆啊也纷纷开门营业。

    点心讨口彩

    南昌城小有名气的活动策划人、美食家邬晶(豆豆)和时鲜楼的熊建秋师傅都说到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南昌的年夜饭非常注重口彩,什么菜都要有个说法,当然菜名讨口彩做到极致的当属广东菜,很多也沿用到今天。反而是南昌年夜饭里那些口彩,现在很多已经不再为人们知道,就更别说坚持了。除了年饭的很多菜品讨口彩之外,很多风俗也是如此。

    现在我们过年,家里备的都是好烟,还有一些茶点,我小时候的茶点大部分是爸爸做的,很少买,如今鼠标直接在网上买坚果就可以备齐了。20世纪70年代,南昌人过年的新年果盘里常备的也就是硬水果糖、炒蚕豆、花生、瓜子、麻枣啥的,到了后面才有冻米糖、大白兔奶糖。

    大年初二起,人们开始走亲戚拜年,一般都携带糕点礼品,表示“送财”,受拜的亲戚,要烧汤煮面,每人一碗,每碗中配有三个秤砣蛋,还要摆腊盘、斟酒、盛饭招待客人。客人回家时,主人回赠糖果糕点,俗称“换财”,意思就是大家都发财。糕点是用厚毛纸外加一层白纸包裹,上面贴一片红纸。我小时候在遂川过年,发现遂川话里面对这些糖果茶点的读音也很像“换财”这个词,看来大家对新年的心愿都类似。

    天天过小年

    “二十三,糖瓜粘”。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我国北方称为小年,而南方地区则错后一天,在腊月二十四迎来小年。这是南北方的小年之争,民俗专家说这源于我国古代“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水上人家则在腊月二十五迎来小年。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地区逐渐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地区则把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

    但是在江西很多地方,包括南昌,还有农历二十五、二十六过小年的。这么说吧,就是从农历二十四起,天天都是年了。老老年间的小年主要活动是祭灶神和扫尘土,现在城市里都用燃气,灶长什么样小孩们都不知道,风俗上也就剩下一家子人找个酒楼吃一顿了。我记得小时候打扫卫生还是有的,父母会把厨房里的瓶瓶罐罐、锅碗瓢盆啥的都端出来,然后兄弟姐妹们分配任务,虽然冬天洗东西那个冷啊,但是想到辛苦之后就是好吃好喝的年三十,也不觉得苦了。

    为什么农历二十五、二十六也过小年,对南昌民俗颇有研究的邬豆豆解释,据说这由来得从当年秦始皇征集民夫修长城说起。去修长城的民工,如果服役期满能幸运活下来就可以回家。路途遥遥,民工们一路做苦力、做小贩,实在啥也挣不到的就只能讨饭回。就这样,到家的日子就有先后,凡是过了腊月二十四回到家里的民工,以抵家团圆的时间开始过年,既然年三十还没到,那就叫小年吧。这一说法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现在大家不用去修长城了,但是从天南海北赶回家,年二十四未必就能到,于是哪天到家就算年开始。所以以前还可以放鞭炮的时候,你会发现从年二十四开始,南昌城里的鞭炮声便此起彼伏,“年”也就此拉开帷幕。

    南昌人管正月不叫“zheng月”而叫作“zang月”,传说也跟秦始皇有关。据说是因为秦始皇叫嬴政,所以当时的人们为了避讳,把“正”念作“zang”。后来很多地方都不这样念了,但是南昌方言依然保留,“zang月”成了南昌人独有的年话。

    上七大似年

    时鲜楼的几位老师傅告诉我们,南昌人的年不是很重视元宵,过完年三十最重的就得属正月初七了。

    正月初七是人日,南昌人叫“上七”,有“上七大似年”之说,可见南昌人对这天的重视程度,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做丰盛的酒宴招待亲朋。在农村,人们白天舞狮子,晚上舞龙灯,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大年三十。开店做生意的,则一定要在这天把门打开,开启全新的一年!至于吃什么,对了,还是糊羹(福羹)!

    用年夜饭的边角料做成的糊羹,表达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是南昌年饭的最大特色,也是南昌人处世哲学的体现。抛去物质贫乏这个时代因素,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南昌人简朴节俭的生活习惯。南昌人也不是不会吃,早时候也有牛舌头这样费工夫的小吃;还有时鲜楼那讲究的包子,端午节一天要卖上万个,肉包子卖3分钱加一两粮票,糖包子两分半加粮票,普通人家平时哪吃得起?!

    今天,时鲜楼又把为这家南昌老字号酒楼做了半个世纪包子的万卫党老师傅请了回来,复刻当年的美味。豆豆今年也要组团去婺源过一个老味道的年:一伙人去赶圩、抓鸡、捞鱼置办年夜饭,自己做芝麻花生糖、爆米花,自己体验制墨写春联,扔掉手机和电视,围炉守岁。尽管我们知道,所有的味道都是回不去的,因为时光像手中的沙粒,松手之后就再也无法挽回,但是尽可能让今天的年轻人知道过去的年是怎么过的,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叶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