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江西新闻 >

“村晚”就要有“土味”

时间:2020-01-06 01:49 浏览:

      丁 华          红绸翻飞如虹,团扇旋转如蝶。广丰区沙田镇十六都的乡村戏台上,一群村民踏着音乐节奏载歌载舞。别小看这支村民演出队,红绸舞、广场舞、小品、独唱、朗诵,每人都有一个拿手的“绝活”。以她们为骨干,这个小村连续5年自办了带“土味”的“村晚”,演的是村民的亲身经历,唱的是村民喜闻乐见的大调曲,语言朴实,很接地气,“村晚”一年比一年热闹,一年比一年跑火。        随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号角,广袤乡村掀起文化热,农民自办“村晚”也不是稀奇事了。可是,有的地方开始热热闹闹,一段时间后就冷清无比;有的文化活动是掐着算着“节日点”,逢迎节日就露露面,平日就偃旗息鼓,群众戏称“逢年过节笑哈哈,一到平时两眼瞎”;有的干脆是“说着重要、做起次要”,文化惠民只是念在大会上,写在规划上,实际上不见一点动静。同样是小乡村,为何十六都这里欢天喜地文化味倍儿浓?        沙田镇并非大乡大镇,财政收入也不是“牛气哄哄”,可在文化投入上一点不含糊。2015年,按照“政府出一点、社会帮一点、村民捐一点”方法筹到150万,建成了这个1100平方米的文化场所,电子屏幕、图书、电脑、健身器材、音响灯光、乐器等文化、娱乐器材一应俱全。不仅如此,自己筹备晚会,村民们有想法、有热情,可毕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人员组织、节目编排心里全都没有谱。好在政府及时来“引路”:没经验,组织外出交流开眼界;缺技术,请来大咖面对面地教。由此观来,拉起群众身边的队伍,政府还真不能“缺位”,不仅要把阵地建起来,而且对农民的文艺队伍,要像对蹒跚学步的孩子,实实在在帮、真真切切地扶,而不是当“甩手掌柜”。        十六都的“村晚”没有绚丽的舞台、没有明星大腕,说不上有多高大上,可村民就是喜欢看。为啥?“就是要看农村的土味。”一个村民道出其中的奥秘。这“土味”哪里来?自己编、自己导、自己演,有着满满的现场感、存在感,幸福感就会爆棚。这“土味”还在于每年村里的节目并不是对时下流行节目的简单“复制粘贴”,而是以其为蓝本,将村里的好事、善事、不文明事用做某一桥段,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让身边事激励身边人。每年的村晚,相当于一场大型文明点将台,谁家对老人孝顺、谁家对他人和善、谁家勤、谁家懒,村民们看他人事,观自己行。“村晚”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引起群众共鸣,道出百姓心声,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激活了乡村文化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