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江西新闻 >

生态文化村大多停留在简单授牌 委员建议每年投千万打响品牌

时间:2019-09-13 04:05 浏览:

    浙江安吉县是闻名中外的“中国竹子之乡”,2017年,接待游客223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2.7亿元。对比江西宜丰县,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5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3.8亿元。同样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的宜丰县,对标安吉的旅游业只能望其项背。江西省政协委员郭家在今年“两会”上就提交了一份《关于促进我省生态文化村建设的建议》的提案,建议江西打造全国响亮的生态文化村品牌。

    ■信息日报记者左阳天/文

    发展模式大多“千村一面”

    江西省政协委员郭家表示:“生态文化村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由于保护性发展理念缺位,造成部分村庄缺乏整体发展规划,农村建房随意性大、破坏环境和古迹现象严重;一些村庄简单套用城市园林模式,因无固定持续维护费用,林木长势差、绿化杂草多、环境卫生乱;一些村庄生态种植产业在本地“水土不服”;部分村庄资源禀赋、历史渊源千差万别,但发展模式却追求‘千村一面’,缺乏原本固有的个性。”

    不仅如此,九三学社在今年“两会”上提交的一份《关于打好“乡愁”牌助力乡村旅游的建议》的联名提案指出:乡村旅游景区的景观大多按照城市大公园、游乐场的格局进行打造,乡村本色缺失,同质化严重。所谓的休闲农业,也只是凑趣、堆砌,沿途搭几个采摘棚,河里漂几只木船,村镇上布置条土特产大街等等,套路化、格式化的规划设计,让乡土味越来越远。对原有的古村古建古街弄则只保留祠堂、重点建筑等极少数所谓的精品,大范围进行改头换面,不顾地域文化特点在与徽文化毫不相干的地域也一律徽派建筑,全然没了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乡村感觉。

    江西省政协委员郭家透露:“在生态文化村建设管理中,省财政连续四年无专项资金,市、县两级无配套资金,导致我省绝大部分生态文化村的创建和发展,只停留在简单授牌阶段,对于探索特色资源与产业发展、环境打造的良性互动,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丰富文化生活等没有项目落实推动。

    每年1000万建设“生态文化村”

    如何促进江西省生态文化村建设?江西省政协委员郭家表示,从新农村建设到脱贫攻坚、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生态的保护与修复、文明文化的建设等等,都离不开行政村,生态文明建设也应该从村庄入手,挖掘、利用和发展好生态文化村,可起到“一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为此,他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筹规划,量质优先。在2018年至2022年,积极引导省内已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化村”的行政村逐步编写保护性发展实施方案,以方案指导和规范生态文化村高质量建设。在省级层面,编制全省生态文化村发展5年规划,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内容和任务,设置实施步骤,做到一张蓝图在心中,高质量推进在手上。

    (二)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建议省财政在全省“乡村振兴”资金库中安排“生态文化村”建设专项资金。具体为:每年评选20个省级生态文化村,毎村安排建设经费15万元计300万元;若评上全国的,每年以6个计,每村再增加20万元,计120万元;安排省级生态文化宣传及信息化建设经费160万元;安排优秀生态文化书籍、视频、漫画等创作费用420万元;上述各类资金需求共计1000万元。

    (三)利用资源,创新模式。要加强生态文化研究与建设,创建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经验可复制的生态文化村模式和品牌,尽早形成“建一村、兴一乡、活一县”的良好局面。

    (四)培养人才,加强队伍。发掘培养一批熟悉本地风土人情,熟知传说故事、村规民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技能等方面的人才,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宣传传播。同时,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组织示范作用,明确其“生态文化传播人”角色,大力推进“生态脱贫、绿色发展、文化兴村”,巩固脱贫攻坚战的成果,探索从制度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建设三个方面推进生态文化村的持续发展。